英文版 收藏夹 仲裁研究院首页 中国政法大学首页
资讯中心
位置:首页>资讯中心>研究院动态
中国仲裁公信力评估报告隆重发布 专题论坛各方热议(上)

 

2019年5月31日上午9点,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制日报社共同主办的中国仲裁公信力评估报告发布会暨第二届仲裁公信力论坛在法大学院路校区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胜明,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仲裁处处长石海、最高人民法院黄西武法官等国家机关代表莅临发布会。全国数十家仲裁机构领导、律师与企业代表、高校科研工作者,以及新华社、CCTV社会与法频道、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人民网、新华网、法制网、中国法院网、中青网、中国经济网、光明网、央广网、中国新闻网等数十家媒体代表,与法律大数据支持机构北大法宝、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代表参会。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法大仲裁研究院理事长黄进,法制日报总编张亚出席发布会并代表主办方颁奖。发布会由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主持。

 1网页版.jpg

本次仲裁公信力评估研究报告是2018年仲裁研究院科研团队在全国推选的“专家评审委员会”指导下,通过现场访谈、问卷调查、电话调研、在线调研与大数据抓取分析等多种方式科学研究,在形成“中国仲裁公信力评估三级指标体系”基础上,作出的量化评估分析报告。“仲裁公信力建设与评估”科研项目是法大仲裁研究院持续开展的重点科研项目,自2015年12月30日中国政法大学与法制日报社联合举办“纪念仲裁法实施二十周年首届仲裁公信力评估暨颁奖典礼”开始对外公布。本届评估是首次采取量化评估方式研究发布,并同时举行了第二届仲裁公信力专题论坛。

2全场图网页版.jpg

 

第一单元:中国仲裁公信力评估报告发布会

石校长网页版.jpg

时建中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对全国人大、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的领导与代表以及仲裁界、法律界专家、媒体界代表表示欢迎。他表示,仲裁公信力评估作为中国首个仲裁行业的第三方评估项目,也是法大仲裁研究院正式成立后启动的首个科研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首届评估不仅万鄂湘副委员长专门发来贺信,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国务院法制办等各机构领导均莅临指导,几十家仲裁机构与各界人士共襄盛举,成果丰硕场面感人!第二届仲裁公信力评估如约于2018年再次启动,法大仲裁研究院科研团队采取了更为科学理性的量化评估方式,值得期待。

3黄校长_meitu_2.jpg

联合发布方代表法大黄进教授在欢迎辞中代表主办方对各位领导、专家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仲裁公信力建设是仲裁事业发展的本质要求,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指标。法大仲裁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推动仲裁公信力建设,仲裁公信力评估研究项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化对外开放、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在这个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仲裁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把中国打造成为国际商事仲裁的目的地。而推进仲裁公信力建设,首先要构建现代仲裁制度。仲裁法的颁布极大的推动了仲裁法治现代化,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仲裁法也需要修订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对此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改革开放的精神来推进。推进仲裁公信力建设,要抓住高素质仲裁员队伍建设这个关键。仲裁员作为仲裁服务队伍的核心,其素质高低对仲裁公信力的影响极为重要。仲裁业界在推进仲裁公信力的提升方面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标准,仲裁具有自治、公正、高效、经济、保密等价值追求,其中公正是首要价值。依法公正处理案件是推进仲裁公信力的核心要义。他表示,今天的发布会意义巨大,第二届仲裁公信力评估在技术、方法、理念上都有很大提升。法大仲裁研究院致力于与社会各界共同推进仲裁公信力建设,相信会越做越好。

 4张亚主编_meitu_3.jpg

法制日报社总编辑张亚代表联合发布方表示,进入仲裁的每一起案件,都是基于当事人自主选择的结果,都承载着当事人对仲裁机构的信任和对高效公正的期冀。对仲裁机构来讲,获得当事人的选择,依赖的是公信力;办好仲裁案件,赢得的是公信力。公信力越高,吸引的案件就会越多,服务市场经济的作用发挥得就会越大。公信力是仲裁机构安身立命之本,是仲裁职业共同体的共同追求。对仲裁机构公信力进行评估,是加强社会监督的重要手段。既有助于仲裁机构对标体检,也有助于仲裁用户选择优秀的仲裁机构。对仲裁法的修改和完善,也会提供有力支撑。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作为专业机构,科学设计评估指标、评估体系,不负众望,经过缜密设计和细致工作,作出了仲裁法颁行20余年来首份仲裁公信力评估报告。这是仲裁界的幸事,也是法律界的大事。法制日报社自始至终积极支持这项研究,今后也将持续关注和支持“中国仲裁公信力建设和评估”科研项目,一如既往地为中国仲裁事业鼓与呼。

5王胜明_meitu_4.jpg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胜明参与了25年前的仲裁法起草,更是一直密切关注仲裁法的发展。他将本次活动总结为“三好”:一是“主题好”:和解、调解、仲裁、诉讼作为纠纷解决方式,各有其优劣,但“公信力”无疑是仲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是“方式好”:以仲裁公信力评估为基本方式,树立榜样,研究问题,宣传仲裁,完善仲裁,将日益显现其推动我国仲裁发展的巨大作用,政法大学和法制日报做了一件好事,在此,我表达敬意。三是“前景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仲裁法颁布25年来,我国仲裁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更加重视多元化解纠纷的今天,在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仲裁事业理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要进一步明确仲裁机构的性质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仲裁规则,充分体现当事人意愿,进一步加强对仲裁员的规范和监管,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仲裁事业将有大发展,仲裁的明天更美好!

 6石海处长_meitu_5.jpg

直接参与“两办”《若干意见》起草的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仲裁处处长石海表示,仲裁公信力是仲裁的永恒主题,本次活动诚邀各界领导与嘉宾共同探讨这一问题,既是仲裁理论界和实务界加强交流合作的盛会,也是各界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仲裁工作的决策部署,推动仲裁改革发展的一次具体行动。他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仲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仲裁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8年党中央从全面依法治国的全局和战略高度重新组建司法部,明确司法部统一指导监督全国仲裁工作职能,统筹研发仲裁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指导监督有关地方和部门做好仲裁法贯彻落实工作。司法部部长傅政华在全国仲裁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刻认识仲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准确把握仲裁工作的新定位,充分把握仲裁发展的新要求,实施“中国仲裁2022方案”。仲裁事业要健康快速发展,完善的体制和机构建设是根本,专业化的仲裁员和仲裁秘书队伍是核心,案件的高质量办理和裁决是关键,而仲裁公信力是这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法大仲裁研究院首创的“中国仲裁公信力评估报告”准确抓住了仲裁改革发展这样的关键命题,既全面贯彻关于党中央“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部署要求,也是落实“两办”《若干意见》关于“研究探索建立仲裁委员会第三方评估制度,逐步形成符合仲裁特点的第三方评估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以仲裁委员会为主导的仲裁公信力建设和提升具有参考意义和探索价值。他表示,社会第三方评估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综合评估基础上,可进一步拓展研究仲裁员、仲裁案件质量、国际仲裁服务的专项评估,树立起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仲裁评估品牌。希望法大加强仲裁理论研究、加大仲裁法律人才培养力度,为“一带一路”倡议和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7杜院长jpeg_meitu_6.jpg

评估报告发布之前,仲裁研究院院长杜新丽首先介绍了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学者、仲裁用户、仲裁司法监督法官和法治传媒代表在内的25位第二届仲裁公信力评估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的情况,通过视频与大家共同回顾了调研工作的复杂、专业的过程,对评审专家与调研员们为本次评估工作付出的心血和努力表示衷心感谢!随后她代表仲裁研究院宣布了本届仲裁公信力评估调研的“优秀调研员”名单(获奖名单见附录),并与仲裁研究院理事长黄进教授共同为调研员颁奖。

8优秀调研员_meitu_7.jpg

评估研究报告发布环节,评估工作组的三位老师分别从整体报告发布、互联网仲裁公信力专项研究,以及对评估报告的解读等角度呈现了本次评估的成果。

9薛童_meitu_8.jpg

仲裁研究院副秘书长薛童首先代表项目组做了“第二届中国仲裁公信力评估研究报告”整体情况介绍。他首先介绍了评估的过程和方法,明确法大仲裁公信力评估是社会第三方评估,不同于有权机构的考核评估,重点是科学研究。本次评估的创新成果是评估指标体系和量化评估方法。本次评估首先针对仲裁委员会建立起了科学客观的评估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37项,三级指标145项,可以作为仲裁委员会规范发展的基本指引。数据来源包括问卷、电话和在线调研、公开信息和司法数据。问卷调研通过四套专业卷——仲裁机构卷、仲裁员卷、仲裁用户卷以及社会公众卷获得数据;公开调查的数据包括原国法办历年统计数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文书数据、司法统计数据,和专业法律数据库北大法宝的司法文书数据。

评估对象涉及除西藏外的所有内地省市自治区的六十余家城市仲裁委员会,最终报告参考案件情况、地域代表性、调研数据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等综合因素,选取了50家在1995-2017年期间发展数据相对较好或具有代表性的仲裁机构的数据,通过评审专家讨论权重和赋分,计算得出我国仲裁公信力的综合指数平均分为73.5分。


其中,最高分为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87.9分,最低分为60分。有27家机构得分在平均分以上。评估结果表明中国仲裁公信力整体合格,发展较好,但尚有进步的空间。

全国十佳.jpg

主办方为荣膺“全国十佳仲裁机构”的代表颁奖

在对中国仲裁整体公信力评估中,工作组也获得了关于当事人为什么选择仲裁以及为什么不选择仲裁的调研数据,如下图显示。这是仲裁在此后发展中需要特别关注与反思的问题。

11当事人选择仲裁原因_meitu_10.jpg

12当事人不选择仲裁原因_meitu_11.jpg

在仲裁对社会的贡献度指标下,工作组采用了包括仲裁案件数量占当地中院及基层法院一审民商事受案量比例排名的数据,以及仲裁案件标的数额占当地GDP比例排名的数据。通过占比而非绝对数比对分析,可以更客观的看出各地仲裁机构的社会贡献度或其发展的社会效益指标。在这方面,武汉、厦门、海南、广州、深圳、贵阳、驻马店、淄博等地表现优秀。仲裁受案数量与法院一审数量的综合占比是2.93%,说明仲裁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仲裁研究与仲裁推广这两项社会公益指数下,工作组采用了包括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章数量、公开出版物数量及法制网网络舆情专项监测的数据。在仲裁研究方面,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独占鳌头,其贡献度是排名第二的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的一倍、排名第三的北京仲裁委员会的三倍。在仲裁推广指标下,舆情监测表现较好的仲裁委员会包括深圳、北京、中国贸仲、海南、西安、重庆、武汉等。中国仲裁事业具有公益属性,社会公益是每家仲裁机构的责任,在社会效果方面表现优秀的机构说明对整个仲裁行业良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仲裁公信力不仅意味着仲裁在中国的公信力,还包括国际公信力,国际性是仲裁的本质特征之一。本届评估对涉外仲裁公信力指数进行了专门评估发布。当前正是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推进,仲裁的涉外或国际化服务能力是中国仲裁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经评估,我国仲裁涉外服务指数整体偏低。得分最高的指标是涉外案件经验值,反映出我国案件数量多的特点;得分最低的指标是国际知晓度。位列前十的涉外服务仲裁机构包括: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深圳国际仲裁院/深圳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广州仲裁委员会、上海仲裁委员会、厦门仲裁委员会、海南国际仲裁院、青岛仲裁委员会。

涉外十佳.jpg

主办方为荣膺“十佳涉外服务仲裁机构”的代表颁奖

总体而言,中国仲裁机构涉外服务综合能力尚待提升,相互之间差距也相对更大。在对国内当事人涉外案件选择仲裁机构意向的调研中,可以发现当事人选择境外仲裁机构的意愿更强,获得的数据显示结果如下图:

15周_meitu_14.jpg

仲裁研究院研究员、法治信息管理学院讲师周蔚就“中国互联网仲裁公信力分析报告”进行了介绍。工作组通过分析统计数据发现,金融类互联网仲裁案件占据了互联网仲裁案件类型的绝大部分,而互联网仲裁案件自2016年出现以来,案件量逐年激增,在整体仲裁案件数量占比逐年提高。司法部数据统计表明,2017年全国253家仲裁委员会中,有6家仲裁委员会采取网上仲裁方式处理案件85399件,占全国案件总数的36.68%,占6家仲裁委员会案件总数的75.24%。2018年全国255家仲裁委员会中,有22家仲裁委员会采取网上仲裁方式处理案件357008件,占全国案件总数的66%,占22家仲裁委员会案件总数的86%。在当前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不断提升的情况下,相信下一届仲裁公信力评估中,互联网仲裁案件将成为仲裁公信力评估的重要内容。

 15雷达图_meitu_13.jpg

互联网仲裁公信力评估与法律大数据支持单位“北大法宝”合作,通过对已公开的全量互联网仲裁不予执行裁定书进行大数据分析,从上千份涉及互联网仲裁的裁判文书中,以内容不重复、地域代表性、代表性仲裁机构作为挑选依据,挑选出37份代表性不予执行(含驳回强制执行申请)裁判文书,经分析得出被司法审查否定的情形统计如下图:

16饼图_meitu_15.jpg

 

对违反仲裁程序正当性的这一相对集中问题,工作组进一步分析其主要情形如下:

 17姜老师_meitu_16.jpg

仲裁研究院秘书长兼副院长姜丽丽老师对评估报告进一步解读,与大家分享了本次评估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并总结为七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仲裁公信力靠市场还是靠市长?评估发现,在“机构建设”指标下,一个直观的反映是,尚有百分之六十的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各种“市长”担任,说明仲裁机构至少在形式上未能保持与政府的相对独立性,仲裁委员会的治理与改革任重道远。二是:仲裁员是仲裁的主体还是客体?评估发现,仲裁员理应作为仲裁机构提供仲裁服务的主体,但实际上多被仲裁机构视为被“管理”的客体。调研中遇到的困难首先是仲裁机构披露的仲裁员基本信息透明度整体较差,甚至有的机构没有公开的仲裁员名册、或名册中连性别这样的基本信息都缺乏;其次是仲裁员涉及评价其所在仲裁机构时,多表现出畏难或回避情绪,不愿表露真实想法。这体现出仲裁机构与仲裁员之间应当具有的和谐合作关系构建不足,也体现出多地仲裁机构在对待仲裁员的关系定位上,更多的不是扮演“服务”而是“管理”角色。这对当事人的影响是难以合理选择适合的仲裁员,以及无法预期参与仲裁的仲裁员情况,从而丧失对仲裁的信任以及选择仲裁的意愿。

三是:仲裁秘书如何职业化?调研发现,当事人和仲裁员对仲裁秘书工作满意度普遍较高,其中北京、东营、哈尔滨、淄博、青岛、重庆等机构都接近满分。但调研也发现一半以上仲裁机构秘书人员仅占机构人员的不足三分之一,这不仅反映出仲裁机构秘书服务工作职业化发展较差,背后也体现出仲裁机构的治理模式问题——仲裁机构作为专业服务组织,其人力资源构成的合理比例和治理模式需要反思和重构。四是:仲裁规则真的是“仲裁”的规则么?研究发现,不少仲裁机构的规则还存在直接“参照”民事诉讼法的表述,缺乏仲裁理念支撑;仲裁规则在“借鉴”国际经验方面,也存在“消化不良”、不能与自身仲裁实践和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情形。五是:仲裁裁决的质量评估确实非常复杂而困难,各地当事人满意度差距非常大,其中我们欣喜的发现,大连、合肥、驻马店、南京、台州、兰州等非一线地区的裁决满意度和司法审查支持度都较高。但对司法审查结果与裁决质量相关性的研究发现,被司法审查否定的比例很难直接支持裁决质量高低的结论,这与当地司法审查的规范性和司法文明程度相关,故工作组认为该项评估尤其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六是:对调研对象与反馈结果差异性的再分析。调研发现,从当事人和仲裁员对仲裁机构工作满意度反馈的调研样本来看,当事人反馈呈合理区分度、效果最好的地区是北京和西安,总体上越是不发达地区,反馈越缺乏区分度。其背后深层次原因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以使得评估结果更为客观可比较。七是:关于中国仲裁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调研发现,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区域,仲裁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各不相同,但中国仲裁总体能够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说明仲裁人整体上都为仲裁事业发展付出了巨大心血和努力,值得尊敬!

姜丽丽提出,仲裁的生态圈要靠仲裁共同体来打造。中国仲裁的公信力整体来说还比较脆弱,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来维护,否则一旦被破坏,影响的是中国仲裁公信力这个整体。鉴此,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首要是贯彻落实仲裁法,维护仲裁法制统一;其二是学习领会仲裁理念、共同完善仲裁体制机制;其三是推广营造仲裁文化,融入国家社会治理。她表示,仲裁公信力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两办”《若干意见》对政府和司法支持仲裁提出了明确要求,接下来,仲裁公信力评估要重点研究的两个评估指数将围绕仲裁委员会生存发展的社会制度环境展开:一是“政府支持仲裁指数评估+法治政府指数评估”,二是“司法支持仲裁指数评估+司法文明指数评估”。这两项评估将成为下一步仲裁公信力评估的关联性指数,纳入评估体系。

最后,她特别强调,仲裁公信力评估的目标不是排名,而是“以评促建”,通过提出可供仲裁实践参考的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帮助仲裁委员会找出问题,提出建议,携手共进。因此,仲裁研究院在发布中国仲裁公信力整体报告基础上,还特别为每家被评估的机构单独量身制作了机构自身的评估分析报告,公益赠送,供机构参考。这种赠与仲裁委员会的“体检报告”将会持续坚持下去。


 

附1:本届专家评审委员会名单:

专家名录网页版.jpg

附2:全国十佳仲裁机构: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

北京仲裁委员会

广州仲裁委员会

武汉仲裁委员会

深圳国际仲裁院/深圳仲裁委员会

海南国际仲裁院

青岛仲裁委员会

重庆仲裁委员会

济南仲裁委员会

贵阳仲裁委员会

附3:涉外服务十佳仲裁机构: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

深圳国际仲裁院/深圳仲裁委员会

北京仲裁委员会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

广州仲裁委员会

上海仲裁委员会

厦门仲裁委员会

海南国际仲裁院

青岛仲裁委员会

附4:中国仲裁公信力评估项目优秀调研员:

池宗晋 中国政法大学

吴杨洋 中国政法大学

张译文 中国政法大学

孔聚秒 中国政法大学

朱 震 中国政法大学

南 凯 中国政法大学

乔莉娜 中国政法大学

李 茗 中国政法大学

王丁玄 中国政法大学

郭 威 中国政法大学

林嘉琳 中国政法大学

王怡雪 中国政法大学

廖 萍 中国政法大学

王渝鑫 中国政法大学

刘晓阳 中国政法大学

辛 婕 中国政法大学

高 羽 中国政法大学

郭 威 中国政法大学

周 瑜 中国政法大学

杨静雅 中国政法大学

陈志文 中国政法大学

吴 文 中国政法大学

李秀菊 中国政法大学

林嘉琳 中国政法大学

陈谨儿 中国政法大学

魏媛媛 中国政法大学

赵世杰 中国政法大学

项 羽 中国政法大学

储丽丽 中国政法大学

管泽亚 中国政法大学

附5:2019仲裁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



指标4.jpg

指标5.jpg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 京ICP备11034906号-2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地理位置|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